英國福利國:擊殺巨人的未竟之業,B for Beveridge Report

2018.06.06
1942年,是最黑暗的二戰時光,正值納粹德軍所向披靡之際,英國一位從退休中回鍋的公務員,正埋首研究、撰寫一個自己起初不怎麼感興趣的報告。誰知,這份報告卻成為黑暗中的微光、人民對未來的盼望,更是英國重獲和平後,從斷垣殘壁和崩解的社會秩序中,重新盛開的花朵。
那朵花的名字叫做「福利國」(welfare state)。而那位公務員,則是後來人稱「福利國之父」的威廉.貝佛里奇(William Beveridge)。
1903年,當貝佛里奇在東倫敦的慈善團體「湯恩比館」(Toynbee Hall)任職時,開始對失業的成因產生興趣。當時,他與費邊社(Fabian Society)的社會主義大家韋伯夫婦(Sydney and Beatrice Webb)共事,深刻受到其理論影響,致力推動退休金和學校免費午餐計劃。
1908年,已是失業保險權威的貝佛里奇,在碧翠絲.韋伯的引介下,受邱吉爾邀請加入貿易部,同時因應失業和貧窮問題,著手規劃全國勞工介紹所和國民保險。一戰期間,貝佛里奇參與人力動員,並成為糧食部的常務次長。1919年,貝佛里奇離開公職,轉而擔任倫敦政經學院的校長。
接著二戰來襲,貝佛里奇深信政府不能沒有他,於是毛遂自薦要再次負責戰時的人力動員。然而時任勞動部部長厄尼斯.貝文(Ernest Bevin)素來與他不睦,並沒有答應,隨便給了他一個閒差——事實上,很少人可以跟貝佛里奇處得來。他聰明自負,不善處理人際關係;堅信自己的意見是正確、富有邏輯的,更令人煩躁的是,他通常都是對的。在同事與政治人物眼中,他不可一世、令人討厭。